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為了你們的小孩,我反核電

不必告訴我核電有多安全,只需告訴我:萬一有核災,你們的孩子往哪裡逃?核電或許很安全,否則日本人不會建核電廠;但核電不是絕對安全,否則就不會發生福島核災。所以,我要再問一次:萬一有核災,你們的孩子往哪裡逃?

核能並不乾淨;希望它乾淨,就需要0失誤。核廢料的影響是數萬年,是一個趨近永恆的概念。人類所染指過接近「絕對」與「永恆」的物事就在核能裡,它無遠弗屆,上下數千代;而且對於人,0失誤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它乾淨在哪裡?
 
要人類懂得謙卑究竟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通常我不敢妄解聖經,但是每次提到核電,我就想起約伯記38章11節。或許這是我的望文生義,但它看來觸目驚心。
 
「你只可到這裡,不可越過。」
 
人類狂傲的浪不該有界限?只要人想要做的、做得到的,一切都沒有關係?只要迎合人類欲望的最大值,就是好的價值?為了滿足這一代人便宜、足夠的生活,讓永恆的污染威脅你們子子孫孫的生命也無所謂?
 
2013年3月9日的廢核遊行,我會為了你們的孩子走到底;日後的公投,無論是必敗或是有翻案的可能,我也會為了你們的孩子無役不與。
 
是的,我是為你們的孩子在打一場非贏不可的戰爭。我已年過半百,我的昔日遠比來日更多,我沒有小孩。
 
3月9日,以及以後攸關廢核的每一個日子,若是你們要去看電影、要上班、要去旅行、要約會、為了任何理由會很忙......,沒關係,我和我的太太將會為你們的孩子勇敢地打仗。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台南的樣子」與一個任務

朋友借給我這本書,附帶有一個任務。

數日前去德安誠品時,看到它被擺放在很明顯的地方;它在台南想必銷售成績不差。

以圖文並陳的方式介紹許多台南特色的店與景。這些店與景,有些是老的歷史,被保存下來了;有些是新的歷史,被製造出來的。

若有多人持書探索,台南的地貌與移動會有所改變。

朋友這本書放在我這裡已頗有時日,我讀了,但讀不完。作者文字不差,在前言裡為序者對她文字的定性是「清麗」,我感覺到的卻是「濃艷」,比較不是我的喜好;書中為數不少的比喻與影射十分熱切,一路讀下來我會覺得多疑而做作。

那個任務,與我讀不完「台南的樣子」狀態相同,均屬未完成。也許隨著發生在我們裡面的苦難的消與長,完成的可能會有變動。

然而,我寧願不要苦難。


鐘肇政的「沉淪」

「這時,蝗蟲也飛到了,看著看著就把祖堂掩蓋住了。老人沒有動一下,風也奇異地止住,所以那飄拂的銀髯也靜靜地垂下去。仁智拿了一條手帕,想蒙住父親的頭和臉,也被輕輕地拂開。蝗蟲雨點般地落下,落在老人頭上、肩上、胸上,可是他仍沒有動一下身子。......

阿鏗跑向祖父那邊,蝗蟲接連地打在他的小臉上、小胸板上。

『阿公,我也不怕蝗蟲!』

『唔,好哇......』

祖父沒有像往常那樣地回過頭來答他、看他,更沒有伸過手來撫摸他的頭。這使他感到好不奇怪。

他再上前一步,用雙手纏住了祖父的左臂。

『好多喔......』他又說。

得不到回答,他終於仰起頭來了。他看到祖父的眼睛正睜大著,大顆大顆的淚水一滴一滴的淌下來。」


鐘肇政先生在「沉淪」接近末尾處重彩輕描了一場蝗災。

「沉淪」是一個大故事的小部份。時間背景在19世紀末台灣歸屬日本初期;「沉淪」一詞所指當是台灣之「割讓」於日本。在北客家的採茶、山歌文化裡聚焦至陸姓家族的挺身抗日;中間有小勝利,也有小敗退。在返鄉短暫休養生息、預備反攻新竹之際,「沉淪」一書卻到篇終之時。它的續篇「滄溟行」開始的時間是20世紀的第一個10年,日本已有效治理台灣;二書之間有至少10年的空白。「沉淪」雖名為「沉淪」,它對於台灣臣屬於日本的關鍵時期是留白的。

除非鐘肇政先生是以那一場蝗災來隱晦交代台灣的沉淪過程。

苦難不受歡迎,不過苦難是孕育藝術的肥沃土壤。台灣的苦難並不亞於俄羅斯草原。

當年抱著「罪與罰」與生硬的譯文奮戰,越讀不懂越尊敬它,心裡認定此類巨著只可能是天啟,可類比於聖經;環顧當時台灣的文藝作品,極盡輕薄短小、有朝無日,十足末世光景。但那只是假象,是被刻意忽略的結果。台灣許多作家在文字審查之下,仍孤寂執著寫下用靈魂抽絲編織出來的藝術作品。

最好把「沉淪」、「滄溟行」與「插天山之歌」當作一部作品(所謂的「台灣人三部曲」)來看待,那麼它的格局與細節會更完整。鐘肇政先生的文字本就是精緻、有韻味的,讀來賞心悅目。

不知是否我自己的幻想。「沉淪」似乎有紅樓夢的企圖;「滄溟行」的某些段茖則有金庸小說的趣味。不過這是我自己讀它時的聯想,與鐘肇政先生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