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Most

「Most」,關於守橋人、他心愛的兒子、他顧守的那座橋,以及一列載有可愛、不可愛、不胖、不瘦、不黑、不白、不好、不壞三不等乘客,不該卻早到了的火車的一部影片。

耶穌受釘時,天父老大在做什麼?

看這部片子只需要三十分鐘,以及一條手帕(非必要配備),然後就可以猜猜上面問題的答案。

如果我是守橋人,我會怎麼做?這就不是平凡人有能力回答的問題;我只能轉移著說:早知道就不答應孩子陪著去守橋。

那座橋是一座 Bascule Bridge ,當船要經過時必須依賴守橋人的操作讓橋掀起,船過之後再把它放下來,讓要過橋的人車通過。

故事就發生在一艘船經過時,那列該於幾十分鐘後才到的火車卻於此時快速接近尚未放下的橋面;守橋人估計時間尚早,並未特別留意到列車接近。唯一注意到的是在河邊釣魚嬉戲的小孩,他看到遠處竄起火車燒煤擠出的濃煙。他呼喚父親,卻得不到回應。

若是橋在火車到達前沒有及時放下會發生怎樣的可怕結果?

小孩知道。所以在無法告知父親的情況下,小孩決定自己去操作橋下的手動開關。

開關是在橋面下一個大洞裡,小孩探身試著去掣動它;沒有成功,小小身軀卻滑進洞裡去。裡面有許多複雜的機械齒輪,讓我想到絞肉機......

當父親終於發現火車在不該到的時間到達時,他幾乎同時看見他的孩子掉進橋上那個大洞裡去。

如果他要救他的孩子,他就不可以去動那個控制橋面動作的開關,只要一動,洞裡的機械轉動會把孩子捲進去;但若他不動開關,整列車上的乘客將遇到可怕的災難。

他該怎麼辦?

天父老大,在黑暗的前夜,祢沉默不答祢愛子的呼喊,祢面臨同樣的痛苦嗎?在那前夜,是不是祢才是那個需要受安慰的?

祢滿意救贖的結果嗎?有多少生命因祢愛子的犠牲得到改變了?

劇本作者或導演在製作這電影時試圖解答的是不是這個問題並不可知,但藝術的獨立性讓觀者有這樣解釋、想像的空間。某位大師級導演被問及他的某部作品表達的是否某個特定主題時,他說:當電影完成時,它已是獨立的個體,不再受創作者掌控。電影如此,音樂及其他形式的藝術想必亦然。

配樂是 John Debney 的作品,這位創作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受難記)配樂的作曲家在這裡彈出簡易版蕭邦夜曲的風格;Edith Piaf 的歌聲標示出電影背景的時間大約處於1940~1960之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PysEqJlXrs ←這裡是6分鐘的版本,裡頭的音樂和30分版本裡的不相同,應是另行製作的。

Most:捷克語的"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